产品检索:
icon 新闻中心
 
icon 最新公告
spaces
icon 招商合作
spaces
icon 销售流程
spaces
midline
icon 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新闻资讯 › 科普:十年内机器人会让你失业吗?  
spaces
科普:十年内机器人会让你失业吗?
     2016/5/19 10:32:12

碾压了人类的代表李世石,人类VS人工智能(Artificial Intelligence,简称AI)的话题除了在科技圈、媒体圈引发大讨论外,也成功吸引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。在2016年3月16日的答记者会上,李克强拿人机大战作比喻:“韩国棋手和AlphaGO进行围棋人机大战,(中日韩)三国很多民众都比较关注,这也表明三国之间文化有相似之处。我不想评论这个输赢,因为不管输赢如何,这个机器还是人造的。中日韩三国或者说我们中日之间,应该有智慧来推动智能制造、发展科技合作,创造人们需要的高质量产品。”

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都熟悉这句台词:上帝毁灭恐龙,上帝创造人;人创造恐龙,恐龙毁灭人类(PS:no zuo no die)。那机器人会不会走上电影里的“作死路”呢?人工智能如果真的有了感情,会完全取代人类吗?就像有个段子所说的,“机器赢了人类不可怕,机器假装输给人类才可怕。”

机器人会导致人口过剩吗?

最近流传很广的帖子,说的是“当心你的饭碗,不久便会被机器人取代”,如清洁工、护士、售货员、飞行员、记者等。但其实机器的出现在很多领域取代人工的现象早已出现,如缝纫机代替了人工缝制,蒸汽机取代了纺织工人,世界最大代工厂富士康引用上百万台机器人取代单调、危险性工作的流水线工人。稍有点历史常识都知道,人类诞生起初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古猿。早期人类使用的是石器,也因此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,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,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。

所以,机器的诞生不可避免的伴随劳动力的下岗、失业,那“大量工作被机器取代,还要那么多人干嘛?”中国的开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在1955年的《新人口论》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,“从前一千个人做的事,机械化、自动化以后,五十个人就可以做了,那其余九百五十人怎么办?”

1980年的美国《时代》杂志也提出了这个问题,“20年前,流水线上的一个普通机器人的价格是25000美元;如果按8年的寿命计,算上它的日常维护开销,一个机器人的时薪大概是4.2美元,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加福利(所以当时雇佣机器人是不划算的)。今天,一台机器人的价格是40000美元……算下来它的时薪大概是4.8美元,而一个工人的时薪是15到20美元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,boss们爱雇佣机器人了。”

对这个问题,“人口与未来”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,和“携程旅行网”CEO兼董事会主席梁建章在其财新专栏中有较详细的分析论述。黄文政和梁建章认为,技术进步导致的人口过剩的威胁自古就有,但从未构成现实的威胁,而且不论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,还是到工业化时代,再到信息化时代,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都在不断提升,但是人口不仅没有越来越少,反而一直在增多,并且就业也越来越充分,自动化并未造成长期就业困难。

举一个假想的例子,假设一个20人的部落每人每天平均要采集12个小时才能维持温饱。从采集过度到农耕后,假设只要10个人每天平均耕作12个小时就能维持全部落的温饱。另外10个人是否就是多余了呢?假设为了保证充分就业,部落酋长决定消减部落一半人口,以保证剩下的10人每天足以工作12个小时。但问题是,如果部落人口真的减少了一半,那衣食住行需求也会减少一半。原来需要10个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,变成只要5个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。因此酋长决定再消减一半人口。如此下去,全部落最后会剩下酋长一个人。

两位专家给出的结论是,就业问题本质是经济失衡,数据也证明,人均GDP越高的地方,失业率越低,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,也是因为催生了更细分的消费需求和相应的行业,如汽车的出现,导致马车夫失业,但却创造了诸如司机、汽车研发、制造、修理等职位。所以自动化程度越高的社会,整体上就业反而越充分,一个数学天才在现代社会可能成为大学数学系的教授,但在农业社会却可能是游手好闲之辈。

哪些岗位,机器难以取代

即便如此,机器人引发的失业担忧有增无减。美银美林在2015年底发布了一份300页的报告,预测未来将有47%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,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首当其冲。《Surviving AI》和《潘多拉的大脑》的小说作者Calum Chace曾表示,自动化的典范是在农业领域。在1900年,美国40%的劳动力从事农业,到1960年,这个数字只有百分之几。

不过报告也强调了一项机器人可能无法掌握的重要技巧:创造性思维。世界艺术和科学学院的研究员兼作家Ian Pearson认为,下面三种工作永远也不会被机器取代。①教师,“你不能这样认为,你有了Google,有了Google的搜索能力,你就不再需要老师。虽然机器人在理论上可以取代人类,但机器人并不拥有人类的经历,它们不可能真的理解孩子们是从哪里来。”Pearson解释到。

②警察,Pearson称,大多数人并不想要一个机器警察。人们宁愿选择一个有人性判断的警察,而不是建立在一个数据库上的机器人,“他们(机器人)感觉这样犯罪,就会开始射击。”在好莱坞电影《机械公敌》中,主演威尔·史密斯就是因为机器人缺乏感情、只是依据程序判断案件而对智能机器人充满不信任,最终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爆发。

③人力资源,尤其是人力招聘或者需要激励领导能力的工作岗位,因为这本就是一项人类的工作,更多的时间来和同事们待在一起,更多的会议,在情感分析上会有更多的投入,从而能够影响他人。Pearson主要观点是,机器人可以让很多工作变得简单,尤其是搜索信息和数据方面的工作,取代流水线工作的人群。

人类何时与AI共生

当然了Pearson的观点应该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,即机器人也是人类制造出来辅助人类工作的工具,如同蒸汽机取代了纺织工但带来了工业革命;计算机发明后直接带来了互联网的革命,但机器人终究不能取代人类,因为他们有致命点:没有人类的感情。

美国杂志《太平洋月刊》曾点评称,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只能解放我们的身体,它更有机会让我们发现,人之何以为人,以及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。中国古代的荀子也曾有过超越时空的精辟论点: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简而言之,人类可“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”,均是借助机器,而“无论机器有多厉害,还是人造的。”

不过在AlphaGo用实力证明自己后,人类与机器人共生是不可避免了,而AlphaGo只是让人类又深刻认识到这点而已。即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熟,奇点正进一步临近。所谓奇点(ingularity),这一概念最早来自物理学,数学家与计算机先驱约翰·冯·诺依曼五十年代就提及这一想法,而最为著名的引申来自美国预言家雷·库兹韦尔(Ray Kurzweil),技术进步速度最终将使得人工智能出现飞跃,在大概2029年左右,机器智能将赶上人类。而到了2045,人和机器将会深度融合,那就是奇点时刻。

 
 

电话:0755-26955900 传真:0755-26955910 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桃园路南景苑17M 邮编:518052
感谢您关注宝悦微!版权所有 深圳市宝悦微科技有限公司
粤ICP备17144008号-1    后台管理

 
商务客服 商务客服
技术客服 技术客服
售后客服 售后客服
西门子工控产品供应 阿里旺旺